□魏青锋
那年临近中秋节,母亲得到了莉莉要回家过节的消息。
自从春节和哥哥定了亲,莉莉就被亲戚介绍去了县副食公司当营业员,这中间两人几乎没打过照面,母亲整天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。这次听说莉莉要回来,她打算让哥哥去莉莉家走动一番,趁机加深一下感情。
中秋节最好的礼品,当然是月饼了。可铁锅里烙得土月饼断然拿不出手,供销社的月饼又贵得离谱,有人给母亲出主意,说镇上的黄家有一个月饼模子,做出的月饼跟商店里的月饼一模一样。说完那人又叹气:“那可是黄家的宝贝疙瘩,很少有人能借出来!”不过母亲思来想去,还是决定去试试。
次日,哥哥骑自行车带着母亲去镇上。黄家在北街,头发花白的黄伯很客气,婶子也给母亲和哥哥倒了红糖水,听母亲说明来意,婶子不好意思地笑着:“真不巧,那模子不在家……”母亲早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:“他婶,我这也是迫不得已,为了娃娃的婚事,谁让娃生在咱这穷家呢?我也不白用,你们说多钱,我付钱!”母亲边说边抹起了眼泪。婶子转脸瞅着正抽旱烟的黄伯,烟雾缭绕中看不清他的表情,停了一会儿,婶子叹口气说:“模子真不在家,让她姑拿去县城了……”
“哦!”母亲感觉再说也无望,就和哥哥告辞了。哥哥刚出门,不想和一个急着进屋的丫头撞了个满怀。那丫头手里提着一篮子苹果,骨碌碌滚落一地,哥哥赶忙伏下身捡地上的苹果。“嗨!”那丫头跺着脚,“矮冬瓜,咋是你,你跑我家干啥?”“你这丫头,乱喊啥?”送我们出门的婶子嗔怪女儿。听到声音,哥哥抬起头,咧开嘴笑了:“宝葫芦,原来是你呀!”“这两孩子!”母亲被他俩的绰号逗乐了。原来,哥哥和宝姑娘是同班同学,初中毕业哥哥回家务农,宝姑娘去省城学了半年裁剪,回来在镇街开了家裁缝铺。
宝姑娘听说母亲和哥哥是来借月饼模子的,立马进门翻箱倒柜一阵找,不管父母白一阵红一阵的脸色,抱着一个精致的小木盒出来塞给母亲,还一直把母亲和哥哥送到街口。路上,她讲起了有关月饼模子的故事。在解放县城的一次战役中,受伤的爷爷和部队断了联系,只得暂居一户农家,边跟农户学打月饼边打听部队的消息。半年后,终于有了部队的讯息,他着急赶着和部队集合,走时那农户留他一个月饼模子以作纪念。不想途中碰到团丁哨卡,爷爷急中生智说他是专门走街串巷给人打月饼的,并有模有样地表演起打月饼的动作,逗得哨兵们大笑不止。新中国成立后,爷爷把月饼模子带回家,当宝贝一样保存着,只有过中秋节时才拿出来打月饼……
三个人正在街上走着,不远处的灌溉渠边突然传来一阵呼救声,附近的人正往渠边围拢。迟疑间,哥哥把自行车塞给母亲,飞奔了过去。等母亲和宝姑娘挤到跟前,哥哥已经把落水的小女孩救上了岸,全身湿淋淋地淌着水。宝姑娘赶忙把哥哥拉到她的裁缝铺里,给哥哥换了一身干衣服。母亲在一旁埋怨:“你不会游泳,以后这事你少逞能!”“一着急,忘了我不会游泳!”哥哥宽慰着母亲,“这阵子,渠里的水不深……”
次日一大早,宝姑娘居然出现在我家里,她是来帮母亲打月饼的。哥哥力气大,只管揉面、拉风箱,母亲和面、拌馅料,宝姑娘负责把馅料填满刷过油的月饼模子。一下午,三个人配合,做了五十多块月饼。看着烙得金黄喷香的月饼,母亲满意地笑了。她计划着给莉莉家送三十块月饼,给媒婆十块,给宝姑娘家拿十块,剩下的留着家里过节吃。月饼在箅子上晾着,母亲先安排哥哥把宝姑娘送回家。
中秋节那天,母亲打发哥哥把后院枣树上摘的大红枣和自制月饼送去莉莉家,下午再送十块月饼到宝姑娘家。媒婆家的月饼,是天快黑时母亲亲自送去的。她跟媒婆述说了哥哥给刘家送月饼的事,媒婆一脸惊愕:“我今天一天都在莉莉家串门,没见你儿的影子!”
母亲觉得要坏事,马上赶回家里,逼问哥哥。原来,哥哥把月饼和红枣都送去了宝姑娘家,气得母亲脸色发青,拿起烧火棍就要打哥哥,他一溜烟跑出了门:“妈,我的事情你别管了,过几天我保准给你领个儿媳妇回来……”